吾谁与归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三百二十九章 震惊!大明皇帝居然爆金币了!,朕真的不务正业,吾谁与归,五七online),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在塞外,到底拥有多少牲畜,可以成为一个肉食者?能大约等同于大明的乡贤缙绅。

根据墩台远侯的奏闻,需要三百只羊以及九十头牛,对于马匹的数量反而没有要求,十五亩草场供养一只羊,或者喂饱0.5头牛,而这三百只羊和九十头牛,维持这样一个牧群,需要7200亩的草场,到这个地步,可以在草原上称自己为肉食者了。

这样一个牧群,能养大约六十户人家。

随着大明国势衰弱,随着草原的环境逐渐恶劣,草原上的随水草迁徙的游牧生活,已经逐渐演变成了半农半牧的生产方式,而这三百只羊和九十头牛就是在这种背景下逐渐形成的标准,草原不只是放牧,也有耕种,也要修建水利,也要翻耕土地,也要种牧草。

而这三百只羊和九十头牛的产出,却不是很高,因为在商贸不通畅的情况下,牲畜的唯一作用就是肉食和奶,再无其他。

而马匹,草原人也不喜欢养,因为养马就意味着不能养羊、不能养牛,必然要饿死人,马匹无法提供充足的供给生活的农牧产品,但又不得不养马,即便是不南下劫掠中原,面对部落彼此的征伐,也需要养大量的马,来保证自己的牧群属于自己。

而王崇古在塞外共计一万两千顷,共计一百二十万亩草场,能够畜养一百七十个牧群,王崇古在塞外的草场规模,是切切实实的万户,因为他这些牧群,的确可以养一万户人家。

朱翊钧在文华殿上,说王崇古是台吉、是鄂拓克、是万户,可不是开玩笑,因为王崇古在塞外的资产,比万户还要多上一些。

王崇古将这些草场,全部献于阙下,也是经过利益权衡的,大明皇帝恩赏的永定毛呢厂的分成,远远数倍于这一万两千顷的产出。

再多拿,实在是不礼貌了,王崇古害怕皇帝看他太有钱,直接把他给抄家了。

而开海阔少万文卿面对京师第二阔少王谦的时候,才会由衷的说:王少爷,太有实力了!

因为王谦家里真的比万文卿家底丰厚。

阔少们面对大明第一阔少和大明第一抠门的时候,又相形见绌了,大明皇帝是真的有钱,万历二年起,在张居正的主持下,国帑每年都要给内帑一百二十万银,专供皇宫开支用度,生财有道朱翊钧,更是把皇庄的生意做的有声有色。

万文卿离开了京师,在天津卫滨海港坐船前往广州,而随行的还有他的同榜、同师、同乡伍惟忠。

没错,伍惟忠说话算话,跟着万文卿选择了当监当官去了。

至于邹元标,被大明皇帝扔到了应昌放马牧羊垦荒去了,当时邹元标要是答应了万文卿的提议,现在三人早就一起前往广州,享受万国美人在侧了。

“万兄,这这这…”一上船伍惟忠人都结巴了起来,这船居然是一条海上画舫,伍惟忠这辈子都只听说过这画舫的名头,从来没有坐过这海上画舫,这让伍惟忠大开眼界,原来骄奢淫逸的生活是这般模样。

这画舫里面,处处都透着一种奢靡,脚下踩着刷着桐油的柚木板,脚步声都是金钱的优雅,美酒、美人自然是应接不暇。

万文卿的仕途真的不是三伏天过火焰山,哪有这样过火焰山的。

万文卿则是一脸坦然,这不是他家的船,是松江孙氏的画舫,包这么一艘船到广州就要五千两银子,但是万文卿真的花得起这个钱。

画舫是兼顾了舒适性的海船,少爷们才肯整天出海游玩,这就是一个铁证,证明了大明当下的航海技术,是安全渡海,而不是在海上和风暴搏命,在安全的保证之下,出海就不再是一件走投无路无可奈何的选择,而是一个出路。

“邹元标啊,邹元标,也不知道说他什么好,他早点答应了下来,还用去应昌那种不毛之地吗?”万文卿看着画舫的帆船慢慢升起,略有些留恋的看了眼这北方,他在这里考中了进士,金榜题名天下闻。

而后万文卿发誓,这辈子,再也不回北衙了!这破地方,谁爱待谁待,他不稀罕!

这根本不是人待的地方,到了冬春交际就刮大风,大风里全都是沙尘,冬天干燥无比的同时,还特别冷,万文卿脸上、手上、脚上都是冻疮。

万文卿是有暖阁的,但人不能总是窝在暖阁里不出来,还是要出门的,一出门,就冻伤了细皮嫩肉的他。

邹元标去的地方,连个暖阁都没有,稍有不慎,就会被山林的飞禽猛兽给叼走。

万文卿、伍惟忠、邹元标都有各自光明的未来。

在万文卿、伍惟忠、邹元标离开了京师的时候,京师掀起了一股讨论的风潮,各地杂报,开始讨论张居正的心学和胡直的心学,其实这也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

张居正主张人只要实践,随着践行越走越远,终究会拥有道德,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就是这样一个道理,因为那些人生路上必然要经历的坎坎坷坷,想要走出来,就必然要解决问题,张居正的矛盾说、公私论、劳动图说,方方面面都透露着这种思想,有教无类的教化之功。

而胡直则主张,良能、良行,致良知,他不认为一个无能的人可以走下去,面对人生路上的坎坷,不弘不毅馁弱之徒,哪来的勇气面对和解决这些坎坷,无能之辈只会躲避,而不是面对,怎么可能有良行,进而有良知。

这种辩论十分的激烈,激烈到连皇帝都被牵扯其中。

张居正的观点,显然占据了上风,因为挺张派认为,大明皇帝是教化的成功典范。

在张居正的悉心教导下,陛下显然比没能克终的道爷、一言不发的先帝,要好许多,英明了许多,至少大明皇帝现在每日都会参加廷议,重要国事,都会遵循一定的原则去进行处理,这种高效是大明朝前所未有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都市小说相关阅读More+

大宋的变革

农奴翻身

绝代鲛后

小猫和蝴蝶

重生大明万岁爷

寒梅惊雪

我在大明养生百年

天喵教主

明朝:我的巨舰大炮

山风木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