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廪实而知礼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04章 戚继光,雍正,新战国七雄,仓廪实而知礼节,五七online),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朱元璋点点头:“这是说到了点子上,欲溯长江而图刘汉,水师确是重中之重。郑延平嘛,他擅长的是海战,跟内河水战还是区别颇大。不过无妨,朕当年跟陈友谅那厮也是在水上掰扯过几次的,晓得其中关节。”

“罢了,这方面我就不为难你了。你且说说看,我皇明空有数十万大军,却南不能攻取韶关,北面还为宋国所乘,军士孱弱至此,寡人深以为虑。戚卿家可有什么好办法?”

戚继光依然是恭敬一礼,而后答道:“陛下,我大明军虽众,各部战力比之宋国禁军却难言出彩。开战之时,平稳有余而犀利不足。”

“臣以为,或可择其精锐,别立一军,厚其饷银,使之专心军事,抚恤亦然,免去身后顾虑。以此部为大明之刃,或可收到奇效。”

在老戚看来,什么军士孱弱,说白了还是钱粮没有给到位。

世人都只看到戚家军军纪严明,可戚继光心里清楚,张阁老的全力支持下,白花花的银子才是他能把戚家军打造成一支钢铁强军的物质根基。

但明白归明白,他老戚可不敢开口让朱八八把军户制给改了。

但凡军制之确立,都是历史延续和政治军事需要所造就的。

明初为什么采用军户制且不提,但既然已经实行了那么久,相关利益集团早就成型了,老戚可不敢以凡人之躯去挑衅开国军官团。

顶多就是提点建议,依仗政府的强大财力别起一军,让大明有一把锋利的尖刀可用。

反正大明立国三十载,民生渐复,国用日足,用钱粮堆出一支数万人的精锐募兵出来并非难事。

朱元璋赞赏道:“戚卿所言,句句都落在了实务,真大才也。大明有戚卿家,国之幸也。来,且与我细说一番这新军该当如何设置。。。”

大清帝国,紫禁城中,尚是清晨,太阳初升不久,夏日的暑气还未浓厚,勤快的爷俩已经开始在殿中商议国事。

“年羹尧倒是一员将才,张廷玉也很不错,有宰辅之能,田文镜可为酷吏,鄂尔泰改土归流做得很好,李卫也不错,是个干员。。。老四,你在位期间倒是用了几个人才。”康熙一边再次翻阅着儿子做皇帝的简介,一边点评道。

“能得父皇夸赞,儿臣不甚欣喜。看来儿没有给父皇丢脸,大清在儿臣手上依然兴盛。”雍正也没有谦虚两句,做些表面功夫。

偏殿中就这父子俩,说话自可随意些。

“确实做的不错,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官绅一体纳粮,都是长久国策。你能把这些良政推行下去,很不容易,想必也是竭尽了心力。我很欣慰。”

“可惜不知爱惜身体,太过勤政,只十三年便随为父而去。”老爷子康熙叹道。

胤禛倒是不甚在意:“能得仙子认可,孩儿颇感荣耀,便是损些寿命亦无妨。”

“罢了,且不提这些,单说说现下该当如何?”康熙问道。

“孩儿以为,国内事不过一如先前,继续推行诸策,使国库充裕,乃有余力应对唐元两国。至于准噶尔部,等平定了青海罗卜藏丹津叛乱之后,当以防守为主,待其内部生变而徐徐图之。”在知晓执政期间和通泊惨败之事后,四阿哥对于一鼓作气拿下准部便不抱希望了。

康熙赞同到:“准噶尔亦是万里大国,非遽然可破。便先守好青海,再让喀尔喀诸部小心防备,我大清重心还当放到唐元身上。”

“父皇,儿臣想向您讨个差事。”说到争霸位面,胤禛趁机说出自己的想法。

“什么事,说来听听。”康熙笑道。

“仙子不是曾言,要诸国互派使节,沟通交流,儿臣想借此机会往那李唐、赢秦两国走上一走,看看两朝风物,观其民、察其军,将来或对阵,或结盟,也好心中有数。”这雍正皇帝竟打算以皇储之身,亲自出使。

康熙沉吟片刻,终究没有拦着:“也好,亲自走一趟,亲眼看一看,知己知彼,日后才有应对之法。只是盛京过北京再往西安,数千里路程,却是件劳累活,苦了你了。”

胤禛一笑:“能与两朝诸多人杰相识,观秦唐之风俗,此儿臣所求也,自然不会觉得疲惫。父皇且宽心,儿臣定当探得两朝虚实,助父皇赢得比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都市小说相关阅读More+

假太监:开局被太后养尸

玉三水

逍遥小王爷

太子爷六月

快穿之渣男攻略

简童若

寻唐

枪手1号

战国大魏王

一夜星辰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