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廪实而知礼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79章 闹事二,新战国七雄,仓廪实而知礼节,五七online),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看看俺们对投降的明军多好,底层饷银虽然不多,但养家还行,打仗的时候还有津贴,逢到给老乡送温暖的季节还有外快拿。

前明将官们更是前途远大,不光可以升职加薪,干得好还能成为光荣的八旗子弟,世代吃上铁杆庄稼。

你要是再给力点,能到独当一面的程度,啥也甭说了,直接给你划个省,你就是那块地的土皇帝。

这些好处日本太君能给?抠抠搜搜的,怪不得那么强的实力在中国赖了十四年最后还是被灰头土脸地赶出去。

至于眼下闹事的乡绅,你们什么档次的选手,也配太宗皇帝拉拢?

要是没有列国纷争,陛下可能也会求个清静,只是查清田亩,严防偷税漏税。

如今眼瞅着大争之世,正是需要武夫们出力的时候,不拿田产喂饱了他们,如何跟几个大佬打擂台。

田产从何处来,光靠旗地和皇庄是不够的,两省的士绅难道不该为国家做点贡献吗?

这边周培公拢着手,丝毫不着急。一直等到那些士子们力气耗尽,一个个鼻青脸肿或蹲或坐,老实下来,才接着说道:“陛下乃仁德之君,可不会像满洲野人一般,无端夺人良田。伪清者,胡虏也,为中国所不容。凡此伪朝所发之田契,我大唐概不承认。若诸位有那天启崇祯年间的地契,各地长官也绝不会为难各位。”

虽然大唐中央已经达成共识,要往这帮既膘肥又虚弱的大肥猪身上捅刀子,但是基本的门面还是得装点一下的。

唐初能均田,靠的是隋末战乱,人口锐减,大批土地抛荒。

大唐人口一直到建国三十多年后的贞观末年才恢复到两千多万,纵然其中有李渊李世民跟士族妥协,对他们隐匿人口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情况,但即便加上隐户,也远远比不上清代初年的六千万人口。

没办法,大明实在是太拥挤了,即便是数十年的战乱下来,两万万人死了大半,也远不是唐初能比的。

再加上这十几年两省除了姜镶闹腾了会,其他时候还算比较平静,生产也渐渐恢复,田地基本都有主,再要搞什么均田,就不好办了。

田都没有,拿什么均,难道直接去抢吗?拜托,我们是大唐,是要FAcE的。

好吧,其实俺们也不是那么死要脸的主,但是明面上好歹要有个说头吧!

好在还有个大杀器可用,那就是满清政府的合法性。

这么个玩意,我大唐不认!伪清说是你的田,不算数,得有前明的背书才行!

这么一说,不光前排的真“士子”,便是后面凑数的百姓们也开始骚动起来。

讲真,如果不是老爷们鼓动,这些乡党们未必愿意来凑这个热闹。

毕竟均田嘛,既然带个“均”字,那肯定要跟当年的闯王一样,拿大户们开刀了。

老爷们的田没了,关我屁事。

要是个平日里乐善好施的,大家伙还会叹息两声,要是个周扒皮,大伙指不定怎么乐呢。

所以虽然士绅们拼命歪曲此策,说什么尽收百姓田土,发于府兵,一如当年八旗圈地,大家伙还是半信半疑。

但既然都这么传开了,老爷们又报销来回路费,又是包吃住,便跟着来凑个热闹,看看情况呗。

结果这传言竟然是真的。这新官府是真要没收大家的地啊。

明末以来,社会动荡不安,官兵、流贼、鞑子,在两省梳了一遍又一遍,整个庄子乃至县城被屠掉的不知凡几。

这等局面下,衙门里的黄册都保不住,还指望什么田契。

普通农人的地契多有后来补上的。

有那本来无田的佃户,在一次次屠杀中幸存下来,接手了死于战乱之人的荒地,后来官府便也认了,给发了地契。

百废待兴之下,清廷为了增加收入,一如明初一般,对愿意复垦荒田的农人发放不动产证书,鼓励大家恢复生产。

所以此时,自耕农的数量颇多,便是被战火波及较少人口尚多的地方,佃户的待遇也明显好了不少。

没办法,给少了人家不干。不像以前,最不缺的就是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都市小说相关阅读More+

大明小牧场

三胖歌神经

女王的客厅gl

顾安北

步步陷情:将军请绕行

司马悠悠